“你好,我是懒兔子。”
“啊?你就是懒兔子!?”
戴倩和她的漫画书《医本正经》。
这尴尬的开场白,发生在记者第一次见到懒兔子本人时。因为面前的懒兔子实在与记者的想象相去甚远。
漫画里的懒兔子,有一张肥硕的大脸,痞痞的笑容,喜欢以“老娘”自称,还总是一副神经兮兮的样子。而面前的懒兔子,却有一张娴静的面庞,短发利落,衬衫丝滑,举手投足间都透着知性气息,与漫画中大相径庭。
她叫戴倩,是中医微信公众号“懒兔子”的创始人,毕业于河海大学经济学专业,35岁开始迷上中医,40岁的时候开设“懒兔子”微信公众号,以漫画的形式推广和普及中医基础知识。
目前,戴倩创作有《说医不二》《医本正经》两本中医漫画书,吸引了不少年轻妈妈、职场白领、家庭主妇以及中医爱好者。
“黑”妈专业户
“你又‘黑’我,我什么时候得脚气了?我的形象全被你毁了!”戴倩的妈妈戳着手机屏幕,“愤怒”地找她算账。戴倩调皮地眨了眨眼睛,从沙发上起身,一脸谄媚地给妈妈捏起了肩膀。
这一幕在戴倩家实在是再常见不过了,熟悉她的人都知道,漫画里老崔的人物原型就是戴倩的妈妈。老崔除了时不时地头疼脑热外,还会得一些难以启齿的病,比如脚气、鸡眼,甚至还会对很多疾病有误读。“妈妈老说我‘黑’她,把她画的太没文化了,可‘黑’多了她也就习惯了”。戴倩笑着说。
事实上,家人不仅仅是戴倩作品里被“黑”的对象,更是她自学中医的动力。
戴倩的女儿小时候体质很弱,几乎每个月都要到医院输液,有的时候一连输液几天病也不见好。看着女儿手上的针眼和淤青,戴倩既心疼又无奈。“如果我懂一点中医,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给她调理好身体,她也不会吃那么多苦。”回忆起这段经历,戴倩眉头深锁。当时,戴倩的妈妈身体也不好,医院单位两头跑的戴倩总是焦头烂额。从那之后,她下定决心好好自学中医,让家人远离病痛。
有了念头,说学就学。她从《中医基础理论》入门,有了基本概念后就开始去啃经典古籍,《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都让她翻了个遍。学习的过程中,她不仅被中医的魅力折服,还差点让理论的深奥晦涩折断了腰。
“我可是个地地道道的理科生啊,本科学的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这些古文经典可真是让我学得愁白了头。一开始看不懂的时候真的很痛苦,各种学说、典故、草药、手法真是浩渺如星海。但等到所有基础知识都消化了以后,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更是无法言喻,你真的会爱上它。”也正是这种独特魅力与深奥晦涩的反差,让戴倩萌生了画中医科普漫画的念头。
“我觉得中医并不完全是医学,更是哲学,里面最核心的内容不是医术,而是‘道’。所以我特别希望读者能在中医的学习过程中,慢慢地体味中医的思想内核,进而改变自己的观念和生活方式。”戴倩说,“再不济,看看我的漫画能笑一笑,让大家开心一下,也是好的。”现在的戴倩已经完全辞去了公务员一职,专心“捣腾”中医漫画,做中医文化科普工作。
为中医药“实力圈粉”
有趣,是读者对“懒兔子”的第一印象。在接触中医之前,戴倩就喜欢画一些随笔漫画,而在接触中医之后,戴倩发现,漫画也许就是一块敲门砖,将生涩的中医知识转化为有趣的图文,带领读者进入中医药的文化殿堂。
“一切文化创作都要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所以我特别注重在生活中汲取养分、搜集素材,把对生活和健康的感悟融入其中,使读者更容易接受。”事实证明,她的想法是对的,她的漫画让很多人对中医“路转粉”了,可谓是男女通吃,老少皆宜。
用漫画讲中医故事,戴倩并非第一人。早在2011年,北京电视台《养生堂》节目原主编罗大伦就曾出版系列丛书《漫画中医》,从中医基础、体质、中药、经络、方剂、养生等方面,来传达中医内涵,解读中医精粹,化繁为简,为初学者打开了一扇通向中医的大门。
此后,中医药漫画更是一路走红,尤其是在学生群体中掀起了一股创作热潮,广州中医药大学“葫芦兄弟”创作的《图说伤寒论》一经出版就广受好评,系列图书正在创作中。北京中医药大学钱思妍团队创作的漫画作品《本草孤虚录》在动漫之家网站上被贴上了“耽美”“奇幻”的标签,收获了13万点击量,评论区“催更”声此起彼伏。连北京市第八中学京西附属小学的孩子们也不甘输给大哥哥大姐姐们,创作出《草药奇缘》系列漫画,充满童真童趣,他们的作品可以说是创作一个火一个,为中医“实力圈粉”。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社长范吉平认为,中医药漫画火爆的背后折射的是文化环境的变迁,而这种变迁也在重新建构我们现在的文化。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已经逐渐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年轻一代希望能够用自己的话语体系去表达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而这种表达也注定会受到年轻群体的欢迎。中医药漫画可以说是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碰撞交融的产物。
找准与时代的对接点
在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双创”的大背景下,以中医药为题材的文学、漫画、影视作品不断涌现,堪称文化界的“小鲜草”。
刚刚开演的中医题材音乐剧《高手》,用最传统的中医去碰撞最新潮的西方音乐剧,收获点赞无数;童话大王郑渊洁近日创作了一篇以“皮皮鲁、鲁西西”为主角的中医药童话《本草纲目》,希望能带小朋友们进入中医药王国;去年大热的影视剧《女医明妃传》一度掀起讨论中医古方的热潮,剧中对铁皮石斛、艾灸和祝由术也起到了一定的科普作用,中医药文化系列纪录片《本草中国》也实现了收视率与口碑的双丰收……
与时代有对接,与受众有共鸣,被认为是上述中医药文化作品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在范吉平看来,这些红极一时的中医药文化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找准了与时代文化的对接点。他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的传播手段越来越多元化,传统的宣教说讲已经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因而创新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渠道、方式和载体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检测认证技术专业委员会顾问李大宁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现在80后、90后和00后,对中医的了解已经出现了断层。范吉平认为,鲜活有趣的中医药文化作品的传播对于加强年轻一代对中医药的了解和认可将起到重要作用,在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大环境下,中医药人必须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不断打造文化精品IP,让中医药文化理念深入人心。
事实上,这也是管理部门一直所推动的重点工作之一。《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创作一批承载中医药文化的创意产品和文化精品。促进中医药与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数字出版、动漫游戏、旅游餐饮、体育演艺等有效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产品和服务。”强调要促进中医药与不同文化业态的融合。在第五届国家中医药改革发展上海论坛上,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也曾表示,要找准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与时代的对接点、与受众的共鸣点,学会转化话语、讲好健康故事。
“中医药文化并不是铁板一块,完全可以多元化表达,关键是要读懂受众,了解他们的需求,才能创作出受欢迎的作品。”戴倩说,“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将会有更多优秀的中医药文化作品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