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须遵循自身规律 重视中西医融合

2018-01-24 14:03 发布人:黄秋实 浏览:

  •培养高层次的中医药人才,经典理论尤为重要,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临床实践,专业水平和临床能力便会有效提升,具体来讲,就是读经典、早临床、跟名师。目前我国中医教育是多种教学模式的综合,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各有其优势。

  •培养中医药人才就要遵循中医药教育的基本规律。一个合格的中医医生首先要建立中医特色的思维方式,还应灵活运用各种临床实践技能。培养中医思维,需要强化中医理论的教学,继承中医大家的经验,再加上充分的临床训练。

  •中西医可以相互融合、互为补充。中医药研究有很大的潜力,应该崇古而不泥古,不仅要尊崇和继承中医理论,也要在现代生命科学知识的指导下,运用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来继承和创新中医药。

  十九大报告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明确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建设健康中国,需要有大量高素质的人才来支撑。

  现代中医教育是多种教学模式的综合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中医药是中国原创的医学科学。千百年来的实践证明了其独特优势,未来一定会在走向世界的发展之路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一名真正的中医如何培养?现代的中医教育已逐渐向高层次培养发展,有了中医硕士、中医博士。通过5年的院校教育,3年的规范化培训,再加上跟名师,学生所受的教育比较全面。医教结合模式的推进,提高了中医药大学医学教育的水平以及学生的培养质量,培养出的学生深受广大用人单位的欢迎。

  培养高层次的中医药人才,经典理论尤为重要,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临床实践,专业水平和临床能力便会有效提升,具体来讲,就是读经典、早临床、跟名师。经典是基础,是临床疗效的保障。读经典就是要深入研习古籍文献,把古人的思想原汁原味地继承下来,早临床就是要早早地让中医专业的学生明了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临床能力,为增加学生对临床工作的感性认识,建议学生在学习中医的第一学年就要接触临床。当代名医大家也都注重对经典的学习,并且在临床实践中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所以跟名师也是中医成才的必要环节。

  目前我国中医教育既有现代大学体制下的科班教学,又结合了师承教学的模式,是多种教学模式的综合。任何单一的教学方式,对中医都行不通,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各有其优势,院校教育是基本,但是培养临床诊疗能力,名师指点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师承教育是院校教育的有效补充。

  人才培养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

  2016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颁布,这是一部国人期待已久的中医药法律,除了将对我国中医药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还将有力推动健康中国建设。中医药法第33条提到,中医药教育应当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以中医药内容为主,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注重中医药经典理论和中医药临床实践、现代教育方式和传统教育方式相结合。

  目前,中医药行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规模不够大;办学层次不够高;某些用人单位现在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重西不重中;教育机制、方法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育方式西化、中医思维淡化、中医临床能力弱化等。这四个方面都使得中医药人才没能满足或者达到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要求。

  针对问题,我们需要根据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特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破原有的难点和阻碍,在人才培养上作出应有的贡献。培养中医药人才就要遵循中医药教育的基本规律。一个合格的中医医生首先要建立中医特色的思维方式,还应灵活运用各种临床实践技能。培养中医思维,需要强化中医理论的教学,继承中医大家的经验,再加上充分的临床训练,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中医人才。要充分认识到中西医的差异,在人才培养方面也要尊重这种差异。比如中医的教科书只能提供基本思路方法,而不像西医教科书那样有一个完整的诊疗规范。西医通过规范化培训后,马上可以掌握诊疗规范,而中医的成长之路则需要更长。学生从学校毕业进入医院工作,培养西医医生需要先去病房锻炼,而中医医生的能力则更需要在门诊上得到锻炼等。

  立足时代需求重视中西医融合

  中西医可以相互融合、互为补充。以浙江中医药大学的培养模式来看,一方面中医专业的学生要加强西医课程的学习,毕业以后到医院工作能更快适应临床工作,而西医专业的学生也要掌握中医知识,以后能知道哪些疾病中医治疗有优势,推荐病人接受中医药治疗。

  在我国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医药走出去前景广阔。中医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前提是中医的规范化、标准化,很多中医的治疗方法有着非常好的疗效,但在现有科研条件下,说不清楚机制,不能得到更大范围的认可。所以,联合各国共同制定并推广中医药国际标准,以及开展传统医学知识产权保护合作需要重视。

  任何学科和疗法都有它的局限性,而中西医的融合,也正是中国医学在整个世界医学中的亮点。中医药研究要重视中医与西医的结合,更要重视中医与其他学科的联合攻关。中医药研究有很大的潜力,应该崇古而不泥古,不仅要尊崇和继承中医理论,也要在现代生命科学知识的指导下,运用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来继承和创新中医药。(方剑乔)

  @微博·中医药 关键词:中医药人才培养

  @选择中医__董洪涛

  中医药高等教育存在一些问题:第一,课程设置中,西医所占比例较大,不利于学生建立中医思维;第二,有些中医药大学的教师对中医的信心不足,自己不信中医也不用中医思维看病,他们只把教学当作工作,上课只是照本宣科,教学效果自然不够理想;第三,教学与实践脱离,很多教授中医课程的教师自身的中医临床经验不足,课堂上所教与临床实践脱离,学生学习的课堂知识无法转化成专业能力。

  @贠克强

  现在院校式的中医教育需要改革。中医基础理论应以《黄帝内经》为教材,让学生先去了解并掌握原汁原味的中医理论,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中医经典课程应定为必修课,要有严格的平时考核、阶段考核、学年考核、毕业考核。另外,还应适当缩减西医课程,加强对传统文化课程的学习。

  @慈方中医_张大夫

  我学习中医7年,大学时候,既学中医也学西医,按照国家标准课程完成了所有医学课程,成绩过关,但在临床实践中,常常是中西医两条思路并行,中医博大精深,西医细致深入,中西医该如何融合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应该斟酌各方面利弊,用所学知识为患者选择最佳方案,但常常是千头万绪,在这方面还需要不断探索精进。

  @棒棒医生

  中西医并重是对的,但现实中,西医专业的学生对中医课程仅限于了解,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中医专业的学生所学习的西医课程和中医课程的分量几乎相等。既然国家提倡中西医并重,那么,西医院校也应该更加注重对中医知识的学习。

  @王敬刮痧

  中医学院的中医课程不断被其他课程挤压,中西医的课程比例从最初的8∶2,下滑至现在的6∶4。加上各种评价体系和用人标准依照西医坐标设置,导致在60%的中医“疆域”中,真正“国产”课程最多只有四成。中医院校毕业生外语能过六级,西医课学了不少,但中医古籍没时间读,也不会用中医思维看病,实在危险。

  @茉上D花开

  现在高考改革越来越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希望这中华传承了千年的中医药文化也会在不久的将来划入高中生的学习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