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中医药文化

防治眩晕症,中医有妙招

2022-12-20 15:02 发布人:李金兰 浏览:

眩晕症是指因风阳上扰、痰瘀互结,使脑窍失养、脑髓不充导致出现头晕目眩、视物旋转等一系列临床症状,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坐卧不宁、旋转不定,伴恶心呕吐、汗出,甚至昏倒毙命。

冬季更是眩晕高发季节,因冬天气温比较寒冷,机体受到风寒刺激,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心脏泵出的血液受阻。此外,很多人到冬天口味变重,喜欢吃偏咸、偏辣、热量高的食物,且活动减少,导致出汗减少,机体血容量增加,所以天气变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特别容易诱发眩晕症。

临床数据显示:70%的急性脑血管意外都是发生在冬季。因此,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更为重要,除了积极监测血压,遵医嘱合理服用降压药等方法外,我们还可以这样做:

1.放血疗法

耳尖放血是针灸常用的疗法之一,具有安全性高,毒副作用小,简单易操作的优势,其作用是清热泻火、镇肝潜阳、清脑明目。

操作方法:先将耳廓揉搓至局部发红、发热充血,消毒耳尖放血部位,待干后用针头点刺耳尖部位使血液流出,挤血10滴。每周1-2次,2周为一疗程。

2.穴位按摩

穴位按摩是刺激人体特定穴位,激发人的经络之气,达到通经活络,活血化瘀,祛邪扶正的目的。

可选择百会、风池、头维、太阳、印堂等穴位,每次20分钟,每晚睡前1次。

3.耳穴压豆

耳穴压豆是耳穴疗法常见的一种操作,主要就是采用清洁的菜籽、药籽等硬粒按压在耳尖相应穴位上,通过按、揉、捏、压,产生一种酸麻胀痛的感觉,起到活血通络、消炎止痛、调节内分泌的作用。

选择神门、肝、脾、降压沟、心、交感等穴位。留籽期间,每日按压2-3次,每次1-2分钟,隔日1次,双耳交替。

4.中药泡茶

目赤心烦、头痛者,可用菊花泡水代茶饮。

5.中药药枕

将夏枯草、菊花、草决明和晚蚕砂装入布袋制成枕芯枕于头部,通过药物发散以达到清肝明目、清风息痰的功效。

6.中药足浴

遵医嘱用活血通络类中药煎汤,放入足浴盆中,将双下肢浸泡其中,通过水温熏洗刺激下肢穴位、经络,加上药物的挥发作用,达到活血通络、疏通气血的功效,使眩晕症状改善。

7.康复保健锻炼

根据病情,在医师指导下适当选择舌操、降压操、眩晕康复操等进行功能锻炼,每周3-5次,每次20-30分钟。锻炼一定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以活动后不感到疲倦为宜。

同时还要注意自我预防与调摄,首先保持心情舒畅、乐观,防止七情过激;其次饮食宜清淡可口,定时定量,戒烟限酒,忌食肥甘厚腻,切勿暴饮暴食;然后生活起居有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保暖,坚持适当体育锻炼,避免突然或强烈的头部运动;不宜从事高空作业。

来源丨云南省中医医院